十载絮叨

「下一步该迈左腿还是右腿?」

Posted by Xiphoray on Jun 9, 2025

年份不只是人为创造的虚拟单位,它的绝对长度是独属于这个时代和星球的物理参数。换一个星球,它不一样;再过几百万年,它也不一样。它并不那么严谨完美,动不动还需要「闰」来校正。但是在人类寿命的限制下,它成了锚定人生状态节点的最合理指标。

我也不是没预料到我的博客可以持续更新这么久,这并不是什么值得意外的事情。只不过是将闲暇时间的想法整理起来,就像把杂物塞进阁楼里一样,顺手的事情罢了。我也清楚这个网站并没有多少浏览量,作为一种千禧年间流行的传播媒体,在 2025 年已经算是入土的古董了。甚至可以说,除非是故意搜索,基本上不会有流量定向到这里。在这片园地里,除了我在自娱自乐外,出没最多的是偶尔爬过的搜索引擎蜘蛛。在那个曾经开放自由的互联网里,即使是公域流量也被迫成了私域流量。

十年时间,这片畦田开花结果了 93 篇博文。从一开始井喷式的一个月一两篇,到最后一年才出现个三四篇。倒也不是平时的想法有所减少,而是越来越零碎而不成文了。我的草稿箱里依旧躺着五六篇只写了寥寥数句的博文,都是一时兴起的痕迹,但实际下笔后又难以拓展开来。我倒是并没有为此烦恼,这片田地本就是我随性而为,偶尔增添花草总是好的,但枯萎腐败也算顺应天时,我唯一的原则只是不让这块田地荒芜下去。

学业

这十年,有一半时间是在象牙塔里度过的。

我其实对我考上的本科并不是很满意,末流 211、不是本部校区、不是强项专业,这些标签都让我对我的本科有一点嫌隙。我的专业课学得马马虎虎,反而是对课外自学的内容更上心,甚至觉得我真正学到的内容都不是来自课堂。

我很庆幸我的大学中有科协的存在,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进科协,我的本科生涯将会是多么无趣堕落。我在那里亲眼看着三氯化铁溶液变蓝,洗出一块 PCB,焊上发光LED、晶振和 51 芯片,做出我的第一块 51 核心板。我在那里有我喜欢的座位,除了宿舍和教室,那是我待得最久的地方。我们在那里调智能车忘了时间,赶在门禁前飞奔回宿舍。我们在那里四天三夜内赶出了平衡球系统,亲手调出来的 PID 能让小球想停哪停哪。我在那里认识了一群优秀而可爱的人,逼迫着我向他们去看齐。

我到现在都还记得,在临近比赛的某天清晨,我调车通宵后在实验室里我们自己铺设的赛道上醒来,踏出门口铺面而来的空气是那么的清新。

只是这些回忆恐怕再也没机会重临故地了,随着那个小得可怜的校区搬迁到别处,我曾用一年的延时照片记录下来的校园已经不复存在了。

然后我就去港中文经历了一趟被历史和政治裹挟的硕士生涯,这种体验不可谓不难得。

前半年黑暴愈演愈烈。我在维多利亚港附近看到他们手拉手连成人链,沿着马路站了好几个街道。从地铁站回出租屋的路上要经过一个小人行隧道,里面每天都换着不同的大字报,撕了又贴,贴了又撕。最疯狂的那几天夜里,我在出租屋的楼顶露台亲眼看到,一群人乌泱泱地走在大马路上,有人跳起将一盏丁字路口中间的红绿灯敲灭了。第二天似乎一切恢复平常,马路上车辆穿梭如旧,只是那盏红绿灯还是没亮起来。

后半年疫情突现,我被封锁在家中视频上课,原本能大干一场的项目只能草草结束。回出租屋隔离期间,闲来无事还在露台上习得一套太极拳套路,只是现在早已忘光了。

整个学业生涯最后以一场入境隔离结束,隔离地点被分到了一处度假区酒店,房间里有着露台和大浴缸。也算是一种隆重落幕了。

营生

这十年,剩下的一半时间是在市井里度过的。

硕士毕业正值疫情,我的 offer 还是在酒店期间收到的。入职后经历了三个月所谓的现场历练,总算是接触到了实际工作内容。

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样,但我的实际工作内容和我在学校里学的东西还是有出入的。自动化本来就是万金油,出来干的活自然不会完全一致。编程的功底得利于科协的经历,我算是驾轻就熟,但视觉相关的内容我则接触不多,不过好在也不算难,很快就能上手。

从简单的单机小程序,到大连线的整体系统开发,从评估到调试,现在的我已经有能力应付这份工作了。对于这份工作,我谈不上特别喜欢或者特别讨厌,只是当作一份赚钱的营生罢了。

当我还在上学的时候,我会对那种每天重复相同事情的工作感到恐惧,那时候身边最接近的例子是食堂打饭的阿姨。这种重复的工作会让我觉得对自己而言没有意义和乐趣,我还是喜欢迎接一些变化和挑战的。就这点而言,我现在这份工作是能满足的。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,入职以来每年我接手的案子都分布在完全不同的制程里,这直接导致了虽然我开发的内容都类似,但每年都会遇到不一样的问题。

解决工作问题则成了我的「日常推理」。我会兴致勃勃地分析可能的成因,在灵光一闪后发现真相时,我总会感到兴奋。这是积极的一面,但消极的一面也还是会存在的,当发现问题是因为现实原因而无解的时候,我便会对处理它表现得兴致缺缺。

我觉得我并不会在这个行业里干一辈子,因为当我开始感到无聊的时候,这份工作就开始对我来说没有意义了。我似乎更愿意做让我感兴趣的工作。

旅行

去年国庆去日本游玩,办签证的时候才注意到,原来这本签证的有效期只剩下半年了,这次日本之旅则是这本护照的最后服役。

收拾行李时又发现,我的登山包内层布料都破了好几个地方,估摸着是承重太多了经受不住。咂摸着回忆,这登山包我也背了十几年。我不喜欢拉行李箱,每次旅行就只背着这个登山包,走南闯北,周游世界。看着那裸露着线头的尼龙布,想来它也该退役了。

这十年内我去过柬埔寨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、斯里兰卡、埃及、日本、韩国、帕劳这八个国家,东南亚和南亚这片区域也算是都去过了。国内则跑了西藏、青海、新疆、贵州和四川这几个地方。十年里印象最深刻的旅程则有四趟。

第一趟是高考完走川藏线进藏青藏线出藏的西藏之旅。这次旅程持续了大半个月,除了在拉萨住下的三四天,其余时间都在路上。看着窗外的景色更迭,从川藏的山崖陡峭,到青藏的一马平川,尽收眼底。那时候景点商业化开发还没有现在严重,也还没有所谓的网红打卡地点,所见之处都是风景。更有意思的是,我的本科录取消息也是在旅途中得知的。

第二趟是本科即将毕业的那个寒假去的日本。那时候已经收到了港中文的 offer,毕业去处有了着落,便约上同样已经收到 offer 的同学一起出发。我们规划了详尽的攻略,从东京开始,逛东京大学和电器街,去上野公园逛动物园,错过了正在装修的池袋西口公园,晚上跑六本木看东京塔;接着坐新干线去关西的京都大阪,爬了半天伏见稻荷,上了新世界的通天阁,还转悠去了奈良看小鹿。整个旅程相当充实饱满却又不赶时间,算是我经历的行程安排最为完满的旅程。

第三趟是去帕劳潜水。若不是机缘巧合和一下冲动,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到一个甚至还没和中国建交的国家玩潜水,现在回想那时候下决定的我,真是不可思议。但就是不可思议造就了这趟旅程。一周的船宿,二十趟潜水,作为一个刚拿证的新手就跟着大伙洞潜和放流。更难忘的是深海的那抹幽蓝,在水下节奏稳定的呼吸声起到了巴甫洛夫效应,将那无光的深渊印在我脑海里。

第四趟是自驾重走新疆喀什塔县。十多年前还在读高中时我曾经跟团走过那条路,这次我自己开车走那条路。也不知道是不是长大了视角不一样,被群山环绕的边陲公路两旁的景色居然和记忆中的不太相似。倒是喀什古城还是那样,清真寺门口的广场上依旧挤满了人。

科技

「五寸畦田」这个名字的来源带有很强的时代科技属性,但是在「三折叠」遥遥领先的今天,「五寸」实在太过于古老了。

在摩尔定律的归束下,十年真的太漫长了,有太多新科技出现并且商业化并且改变着人类的生活。我其实并不算一个科技爱好者,很多相关资讯我只是知晓却不了解其原理。但我知道一点,在未来最影响我们生活的,一定是科技的发展。

现在最热门的科技话题自然是「大模型 AI」了,这和以往那种「区块链」、「元宇宙」等炒作型科技热点不同,它注定会完全影响人类生活。仅区区两三年的技术落地商业时间,现在各行各业都会部署上一个大模型系统,它已经在很多公司里达到了不亚于即时通讯软件的地位了。

我用 DeepSeek 给本博客写出了如下评价:

「五寸畦田」是一个兼具技术深度与人文温度的优质个人博客。其技术指南扎实可靠,游戏评论充满洞察力,生活随笔清新自然,整体风格真诚且富有个人印记。虽然更新频率和互动设计存在提升空间,但其内容质量与独特性使其成为值得收藏的小众精品博客。

说不定明年,我就能一键让 AI 帮我将整个博客网站用最新的框架重构。

未来

以前我在「五载春秋」展望未来中提到了两件想做的事情:播客和摄影集。某种意义上两件事都完成了。

当时很快我就买了录音笔,打算在一次同学聚会时将大家聊天的内容做成播客。但那次的聊天内容太过于松散,加上我机器操作不熟练,有大段的内容都没记录下来,结果以失败告终。

后来我吸取教训,专门设定了主题,并且列好了一个大致的内容大纲,约上一位朋友专门录了一期播客。如果没记错的话,当时的主题是「出租屋的好物分享」,由于朋友不在深圳,我们还是通过远程通话的方式来录制了。在剪完播客音频后,我还单独录了一段对这次录制的总结分析。其实这一次播客的录制还算成功,剪出来的内容甚至还能当作一个试播集。但我觉得这只能算一个试验的半成品,还是不要放出来为好。后来因为工作繁忙,跟这位朋友也断了联系,于是播客的事情便没有了下文。

摄影集的事情倒是很顺利。我在网上找到了一家专门做照片打印的店,在挑选完我觉得我拍得还算有代表性的照片,设计好每张照片摆放的方式后,下单制作就行了。最后我是印了五本出来,自己留了一本,其余的都送给朋友们了。

那么接下来的十年我应该干点什么呢?

说实话我不知道。

一直以来我都是目标驱动型的人。上学的时候,每一次考试就是我的目标,期中期末就是我的目标节点,我知道跨过它我将获得知识并且要有一段修整期,然后再向下一次考试迈进。刚出来工作时,我以为一个个项目会成为我的目标,但后来发现,完成项目后紧接着就是下一个项目,马不停蹄,而回望自身,似乎并没有获得多少。用游戏相关的话来说,就是一直在打怪却没有升级,流程没有正反馈。

目标的意义开始破碎,我也开始有点迷茫了。我的博客首页写着两个问题:「我想去哪?我要去哪?」但其实一直以来我连第一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。

回望十年,我觉得我并没有成长多少。可能知识技能学会了不少,但行为处事还是那么幼稚。也许是我内心在抗拒长大,似乎保持幼稚天真才能天马行空。

我似乎一直处在一个混沌体里,既想要躺平摆烂,又想做出有意思的事情。每次坐飞机,从舷窗往下看如蚁群啃食大地般的城市,便会觉得自身的渺小。人总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,难道就要在这不高不低不成不就的状态里混过一生么?

希望下个十年,我至少能在这里写下第一个问题的答案。




Share